你好,欢迎访问孟津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
咨询热线:0379-63357786|收藏本站

当前位置:首页>品牌培育

孟津区域品牌介绍:“孟津梨”

发布时间:2023年8月17日浏览人数:161信息来源:孟津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

      据《广志》记载:“洛阳北邙山,有张公夏梨,甚甘,海内唯有一树”,自古为贡品,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。清代时,孟津梨已有夏梨、伏梨、平梨、雪梨、五香梨、秋落白、马蹄黄等7个品种,经过培植、杂交等实验后,目前,品种已达到30多个,每年都有大量出口,远销海外,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a9d7207151805c4faca0cc5cc9eaa882_format,f_auto.jpg

       孟津梨声誉。孟津梨有一千多年的历史,传说由晋皇宫芳林苑传出。质优味甜,芳香怡神,故称芳梨。晋潘岳《金谷集》诗有:灵囿繁石榴,茂林列芳梨之赞。贾思勰《齐民要术》称:洛阳北邙有张公夏梨,甚甘,海内唯有一树。孟津梨历史悠久,能与其媲美者甚少。清《孟津县志》记为名产。


       孟津梨口感。孟津梨色艳味美,皮薄质细。汁多渣少,酸甜适度,清脆可口,早熟耐贮,久负盛名。曾流传贡梨得赏银千两的故事。相传明末某年夏天,孟津老城铁炉村有一姓徐的梨农,载梨两船,运销外地。因世乱民贫,购者甚少,加之酷暑盛夏,热气蒸腾,梨子大量烂掉,卖梨者心焦如焚。此时,皇太后病重,很想吃梨,百官奉旨四处寻找,他们历经艰难,费尽周折。遇到了这位卖梨人。经过翻拣,选出一个好梨,太后用后,豁然病愈。皇帝欣喜,重赏卖梨者。此后,孟津梨年年进贡,供皇家食用,被誉为贡梨。梨熟季节,人们外出旅游,身携梨子,防暑止渴,探亲访友,也多以梨馈赠。


        孟津梨产量。清末至民国初年,孟津梨的生产规模很大。在老城东部的下古、双槐、铁炉、小集、台荫、东良、花园、扣西、扣马等九个村,梨园面积3000余亩,有梨树52000多棵。每年三、四月间,千树梨花。洁莹如雪,势若云海,蔚为壮观。金秋八月,果满枝头,金光闪烁,香溢村巷。民国后期,战乱连年,黄河堤岸失修,梨园横遭摧残,梨树剧减。1949年,全县梨树不足万株,占地数百亩,年产梨仅64万斤。

       1949年后,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,梨的生产有所恢复,出现产销两旺。1950—1959年,其中除1958年梨遭虫害减产外,梨年产量保持在100—200万斤之间。当时,除供销社组织购销外,汉口,长沙等地客商也来收购。1960年后,新栽梨树进入盛果期,梨业生产出现繁荣局面。1963年,收购132万斤,比1956年上升5.6%。1966年,收购219万斤,比1963年上升65.9%,外贸出口占年收购量的70%。孟津梨远销港、澳、印尼、马来西亚、斯里兰卡、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,被誉为“洛阳金桔”和“中国金桔”。